站在粗苯工段的操作室里,盯着防爆屏幕上起伏的温度曲线,忽然意识到,我已经在这里待了整整两年。厂房里的终冷器、洗苯塔还在不知疲倦地运转着,循环泵的嗡鸣裹着机械特有的震颤,像老友的絮语,连空气里那股混合着苯类的特殊气息,都成了再亲切不过的日常。
刚来时总担心记错操作规程,把师傅画的流程图折成小方块揣在兜里,巡检时对着设备逐个核对名称。如今闭着眼都能摸准富油泵的压力表位置,凭声响就知道循环水流量是否正常。有一次带新来的同事取样,看着他捧着取样瓶手足无措的模样,才惊觉自己早已不是那个连化工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的新手。
这两年的日子,像脱苯塔的回流液般规律,又总藏着些需要细调的变量。夏天再生器附近的热浪依旧能把人烤得发晕,只是现在学会了在巡检包里备上冰镇绿豆汤,趁着设备平稳的间隙,靠在蒸汽管道旁喝上一口,也算苦中作乐。冬天的平台还是会结霜,脚步却早已沉稳,知道哪个阀门的开关需要多用力,哪个拐角的风最烈,提前就能把棉袄拉链拉到顶。
夜班依旧是考验。凌晨三点的粗苯现场,唯有路灯的光勾勒着人影,偶尔响起的报警声能瞬间让人清醒。有次过热蒸汽温度迟迟升不起来,达不到操作要求,我跟何师傅足足排查了四个多小时,等处理好过热蒸汽温度开始升起来的时候才松了口气。等调整好参数回到操作室,保温杯里的茶已经凉透,却一点不觉得困——这种和设备“较劲”的时刻,累是真的,解决问题后的踏实也是真的。
现在每天起床上班,第一眼还是习惯性地先看一遍DCS系统的数据,交接班后再去现场转一圈。摸过无数次的阀门手柄,边缘已经被磨得锃亮;操作室的记录本上,师傅写的操作要点还贴着,字迹被茶水渍晕开了些许,反倒更清晰了。有时候师傅问:“在这儿待两年不腻吗?”我指了指屏幕上平稳的曲线:“你看,这些数据每天都在变,设备每天都在转,哪有工夫腻呢?”
两年时间,未曾让我厌倦这里的气味和声响,反倒让我更懂了这份工作的分量。那些需要精准把控的参数,那些必须细心维护的设备,那些和同事们一起熬过的日夜,就像富油经过精制,慢慢沉淀出属于自己的节奏。我不知道还会在这里待多久,但此刻站在熟悉的岗位上,听着设备平稳的运行声,心里踏实得很——这修行,还在继续,也挺好。
(来源:宁夏庆华煤化公司化产车间 王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