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浪财经和盘古智库共同主办的盘古智库"两会"谈环保于2015年3月4日在北京举办。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刘科在新浪财经两会议事厅称,雾霾问题不要一味抱怨煤炭,是利用煤炭的方式错了,要把煤搞干净以后再去烧。可以在局部地水资源比较丰富,又有大量散烧煤的地区,把煤转成天然气,这不是解决天然气供应问题,是解决煤炭分散燃烧的污染问题。
以下是发言摘要:
雾霾是大自然给人的信号
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我们近年的GDP是靠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的。前30年中国的高速公路、楼房、高铁、整个电网,所有都是举世共睹的,这是非常大的成就,值得肯定。但是我们在建高速公路、建楼房、建高铁的时候,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钢铁和水泥,钢铁和水泥实际上是靠煤来生产的。
这种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是不是要这样保持下去呢?我觉得应该探讨,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其实我个人觉得,雾霾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个信号,人要敬畏自然,当大自然已经给你很明确信号的时候,如果我们一定要保持原来的这种速度,可能到最后大自然会惩罚我们。
我们的GDP需要保持,但是不能再继续以大量的耗煤、耗钢、耗水泥的方式去发展,现在城市的空房率很高,这种GDP建了一大堆,结果放在那儿是空的,对人民真正的幸福没有贡献,这种数字的游戏尽量少玩。我觉得还是像习总书记十八大讲的,人民真正的幸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不是GDP.所以我从个人观点来讲,我是反对唯GDP的,怎么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当然就业很重要,各种保障很重要,但是蓝天碧水也很重要。因为阳光、水、空气是人不可缺的三大要素,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人们的健康和幸福,如果这个目标达不到的时候我们就要三思而行。
不要比人均要比单位面积能耗
谈到环境容量我给大家举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我们经常说环境容量的时候,一个是人均能耗,我们人均能耗比美国、西方少得多。第二,我们每千美元GDP能耗。因为环境不是看人均的,环境是每平方公里排放的污染物,要查这个数字。人均能耗我们很低,但是要一查每平方公里能耗。欧洲有效面积是400万平方公里,我们虽然是960万平方公里,但大量人口居住在20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我们在200万平方公里上耗了36亿吨的煤,将近一半是中小锅炉的。按每平方公里来算,我们的能源强度远远高于欧洲,这也解释了我们的雾霾问题。包括能源强度问题,这些都是新的课题,包括能源结构和真正广义的开放的能源安全,这个大家都需要思考。
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是两个概念
有两个问题要搞清楚,现在国际上就说,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是两个概念,我们所谓的近零排放是指污染物的近零排放,没有人说是温室气体的近零排放。温室气体的近零排放除非你不用化石能源,在短期之内、在可见的未来不是不能做,是因为你耗了将近8%的效率。比如现在电厂是40%,你一旦耗了8%,只能发32%的电,成本代价太高。在这种情况下,在短期之内大家是不可能去控制温室气体的,当然温室气体这块在国际学术界上现在大家是有争议的,从长久来讲,我们是要控制,但是到底在一个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什么时候来开始控制。谈到污染物的问题和排放的问题一定要分开,因为雾霾是因为污染物造成的,不是温室气体排放的。
我个人觉得,当我们还生活在雾霾底下的时候,首先当务之急是要考虑污染物的排放,温室气体排放也很重要,但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家要有一个客观的现实的短期、中期、长期战略,不可能在短期之内有大的变化。最核心的是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是能源结构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也非常想用天然气,问题是中国的天然气再怎么搞也就是3亿吨标煤这个供应量,把俄罗斯、全世界所有力量都调动起来进口,量是有限的。
能源结构一定要改,怎么改?目标,长远目标一定要做,但是现阶段短期之内急速改,第一不现实,第二不可能,但是对我们学者来讲很大的课题,就是应该把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定好,有一个比较现实的一步一步的,在国民经济不受重大影响,同时可以控制环境污染的时候逐渐做到低碳。低碳每个人都喜欢,问题是今天要把电停了你同意不同意,这是一个很好的平衡,怎么平衡,这是要研究的课题。
能源安全本质是国力增加
关于能源安全,我个人觉得前10年我们在能源供给安全方面可能没有用一个开放的心态去看这个问题。
举个最好的例子,搞煤制油的出发点就是假如别人把我的油路封了我可以自己制油,有一天我自己在想这个问题,觉得是个伪命题。如果真正到马六甲海峡出问题的程度,在中国任何地方建工厂都可以被摧毁。那是需要增加国力、增强海军的问题。在现在的雾霾情况下,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什么是真正的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我个人认为是整体国力的增加,和各方面综合考虑的,不光因为有煤。
不要抱怨煤炭,是利用煤炭的方式错了
能源就像巨大的航母,是一个连续函数,科学来说是一个渐变过程,确实从2002年开始煤增长的太快,但是突然之间踩急刹车也是不现实的。
我是现实主义者,考虑的是现在,今天怎么办?我个人觉得,当务之急一个是经济上允许的方式是实实在在把洁净煤做好。第一,总量不能像原来那么扩张了,第二,在现有基础上,在保证国家经济不大滑坡的前提下,怎么把煤的清洁利用大课题做好。比如贵州要搞磷肥,搞磷肥需要硫酸,其实每年,一方面向天空排放了这么多硫,同时进口多少万吨硫,比如有这样的技术,在脱硫时可以做成硫酸,怎么集中利用,脱硫、脱硝、脱粉尘,做到除了二氧化碳以外,别的都达到天然气的标准。
中国这么大国家,不可能所有东西全集中,这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的。对于不能集中的这一块怎么办呢?把煤搞干净以后再去供给它去烧。原油如果不拿去炼直接烧,比煤炭脏100倍,但是全世界发展了炼油工业,炼油工业就是搞成越来越干净的,硫越来越低的燃料。不要去抱怨煤炭,是利用煤炭的方式错了,不能说挖出什么东西直接烧,烧完以后很难处理。实际上不是因为没法处理,是成本太高,一旦放了70万台中小锅炉,后边再放成本太高。把煤搞干净以后再去烧,英文叫炼煤,这块我觉得还得加强。
人们往往不是因为什么正确的事来去做决策,是什么能赚钱来去做决策,这块政府应该做的是什么?政府要通过税收和定价,让这些比较环保的技术也能赚钱,这是政府在立法角度,从税收和补贴角度应该做的事情。这块技术不是没有,今天之所以不做,是成本太高,一旦算上环境的成本,实际上是科学的东西,所以作为环保政策要讨论。
可以在局部地区,比如水比较丰富的地方,周围又是大量散烧煤的,把煤集中转成天然气。煤转天然气,不是解决天然气供应问题,是解决煤炭分散燃烧的污染问题。这样就可以在集中的地方把硫和硝脱掉,污染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也是完全值得探索的,这个技术是有的。最后一点,能源太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情况去发展,用模型数据来决策,什么是最佳的利用、最有效、最干净的利用方式,这是比较现实的。
90%铀进口不是不能发展核电的理由
我其实是支持核能的。有些人反对搞核能,说铀是90%进口所以不能,这个观点现在也要考虑,我不认为那是反对发展核能的主流。现在说靠煤炭发电把二氧化碳打到地下,那样搞还不如搞核能,成本都承受不了。我是做这方面的,搞什么所谓的碳储存,真正那一天我们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时候,就大力发展核能,别劳民伤财了,成本经济模式一算就OK了。
90%的进口也不是我们不能发展核电的理由,就像日本百分之百的天然气进口,就不用天然气?那就傻了。日本靠海,就要大量发展潮汐?那要贵多少倍。踏踏实实的用数字、用模型,数字决策,不能拍脑袋。
能源战略靠座谈是谈不清楚的
个人觉得我们还是要有一个总体的国家能源战略。美国所有的实验室都是归能源部管的,什么概念?相当于中国的科技部、科学院、工程院都归到能源部底下。当然美国也有他的问题,今天不讲这个。回过头来,我后来发现,我们国家大家在谈能源战略的时候,搞石油的人有石油战略,搞煤炭的人有煤炭战略,搞电力的人有电力战略,搞太阳能的有太阳能的战略,搞风能的有风能的战略。最后我参加众多的所谓的能源战略或者能源座谈会,在会上谈问题,大家都没有PPT、没有严格的数据和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模型分析,都是在座谈。这么复杂的问题座谈是谈不清楚的。另外一点,我们其实最需要从国家层面的智库,有一批科学家做认真分析。如果真正要搞大部制整合,我觉得能源部首先是要成立的,因为这对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GDP增长,能耗用电量是下降的,只是效率不一样,所以要发展经济,让能源停下来是不可能的。这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但是这需要中立的一批人踏踏实实的把所有模型建好,用数据去说话。应该有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包括搞经济的人,一个严谨的国家制定项目,一批人好好把计算机模型做出来,模型做出来以后可以做不同的参数敏感性分析,最后定出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方向,这才是有说服力的。
政府千万不要直接去选择技术
永远不要去预测什么时候发明会出现,重大的发明有可能是下个月,有可能是明年,甚至100年以后,只有它出现了你才知道它出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永远给大家建议,能源这个东西太大、太复杂,永远不要迷信一个技术。
我支持在储能技术、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核电,甚至作为国家的技术储备,像煤制油、煤制气我都是支持的,市场是最终的选择者。所以政府能做的,就是通过立法和定价去引导,但是千万不要作决策者,我认为这个可以发展起来,就拼命补贴这个。历史上往往靠补贴的东西都是失败的,全世界所有市值超千亿美金的大公司,没有一家是靠政府补贴发展起来的,都是靠市场的力量。作为政府来讲,保证市场公平的竞争,和市场的选择权,通过税收、价格,通过立法、执法,去影响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最后让市场作为选择者去选择技术。政府千万不要直接亲自去选择技术,尤其是在自己看不清的时候,去选择技术的话会风险很大。
人们往往不是因为什么正确的事来去做决策,是什么能赚钱来去做决策,这块政府应该做的是什么?政府要通过税收和定价,让这些比较环保的技术也能赚钱,这是政府在立法角度,从税收和补贴角度应该做的事情。这块技术不是没有,今天之所以不做,是成本太高,一旦算上环境的成本,实际上是科学的东西,所以作为环保政策要讨论。
制定改革游戏规则的程序很重要
其实我们国家的改革是一直在进行的,前20年、30年我们在不断摸索阶段。在这种大的复杂的系统面前,有时候如果步子放得太快了,假如政府强推一件事,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推不对,风险是很大的。
国内一说就是三桶油垄断,美国有几家石油公司?最大的就是那三四家,不是有几家公司的问题,是市场的游戏规则和定价规则透明的问题。
从我们的高层领导,到老百姓,大家都是希望改的。改革的阻力、动力都有,关键是怎么改。
我个人觉得,10个脑袋总比一个脑袋好使。中国人很聪明,只要把这个东西透明化公开讨论,各方面摆清楚,不是局部的几个主管处室控制,几个处长约几个人座谈一下就是专家意见。制定改革游戏规则的程序很重要,这是我的体会。你不能说今天表面上好像一批专家,但实际上这个会是由核心的两三个处长来召集的。
同时还有一点,改革不要什么都去抱怨上边的政府,改革是每个人怎么样今天做的工作比昨天做的更透明、更公平,把大家各方面的意见吸收进来,这就是改革。我个人觉得,更多要注意的不是大的宏观的,而是局部一些制度游戏规则的制定上。就像环境治理一样,改革也应该是全民参与的,假如一个小小的水务官的改革,都要从中央下来,我们的改革永远成功不了。改革实际上应该是怎么把广大人民的力量调动起来。我个人觉得,这个原则对能源体系可能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