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化工报 时间:2011-03-28
从2月16日当地爆发严重的骚乱事件,再到3月19日以法、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式开启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行动,该国处于极度的动荡不安之中。
利比亚是非洲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同时拥有非洲最大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3%。据了解,目前包括石油重镇拉斯拉努夫在内,该国的多处石油设施已遭破坏。
乱在利比亚,痛却不仅仅在利比亚。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3月22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利比亚政局的动荡确实对中资企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根据中方掌握的材料,目前中国在利比亚承包的大型项目一共有50个,所涉及的合同总金额达188亿美元。
中国油企被迫撤离
据了解,中国在利比亚有业务的石油企业主要是三大石油公司,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他们在此次事件中的具体损失主要体现在设施被毁、项目暂停、人员撤离。
设施被毁。中石油是最早开拓非洲海外市场的中国国营公司,2002年进入利比亚。该公司是在利比亚工程最多的中国石油企业,此次损失也相对较大。据中石油透露,该公司在利比亚的项目单位有东方物探公司、长城钻探公司等5家,主要从事石油合作劳务项目。2月21日,中石油旗下位于利比亚第3大城市米苏拉塔的长城钻探公司受到袭击,包括汽车被偷走,员工私人财物遭抢。这也是利比亚爆发全国动乱以来,首次有石油公司证实遇袭。据媒体披露,中石油旗下其他公司也遭遇了袭击。中石油东方物探公司8620B队是遭受冲击的队伍之一。2月21日凌晨,武装分子手持枪支、铁棍和砍刀来到营地。该公司经理带着17名员工迅速集中到5辆营房车中,紧闭门窗、关闭灯光,才保证了人身安全。东方物探利比亚项目经理部院内车辆也遭到了抢劫。他们及时对剩余车辆制造“人为故障”,给汽车轮胎放气,拆掉汽车电瓶,才得以保全部分财产。据初步统计,中石油在设施方面的损失达数千万元人民币,包括被抢、砸和烧毁的车辆,施工机具,材料,办公设备等。
项目暂停。据了解,中石油在利比亚主要从事劳务项目,目前该集团在利比亚在建和投资的项目合同总额约为3.6亿美元。因当地的混乱局势,项目受到暂停的影响。中石油官方网站信息显示,2005年中石油集团。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7-4区块风险勘探合同,该区块位于利比亚西北部地中海沿岸Pelagian盆地海上,水深200~400米,面积2566平方千米。这也是中国石油企业在当地最大的油田开采项目。据了解,由于中石油在利比亚的中方员工已全部撤回,对该项目的运作也已暂停。
《华尔街日报》公布的最新消息称,初步统计显示,中石油在利比亚的在建和投资项目潜在最大损失约为人民币12亿元。消息源自中石油一名管理人士。这位人士表示,所谓潜在最大损失,是指中石油如果将目前在利比亚的项目全部放弃所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
人员撤离。据各公司的公开消息,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利比亚共撤离了400余名中方员工,其中中石油391人,中国海油77人,中石化7人。中国的石油企业亲历撤离过程员工的回忆,再现了当时的危急形势。
午夜,雨下得正紧,人全被赶下大巴车,站在没脚脖儿的泥水里。打在身上的冰雹,有黄豆大。“冷,真冷!”中石油员工王贵宝回忆。这地方叫希尔特,“检查最苛刻”。1个多小时才过关。走到拜尼瓦里德,又被军队拦下,强令车辆原路返回,没收了电脑、手机、GPS。员工蒋超把手机藏到身上,才没断了联系。后来,公司派高级雇员外出接应,联系本地分包商来车接,里应外合,才终于化险为夷。
中石油东方物探0285队和8620A队的40人由员工庄舰带队,2月24日下午从迈拉代出发,向西走陆路集结到的黎波里项目部。800多千米路,大大小小300多个检查站,加之途中不停的雨和沙尘暴,原定10小时的路程,走了33个小时。
而据中石化在利比亚投标的一个物探采集项目员工佟牧和刘江波回忆,他们从2月22日接到撤离的决定,到2月25日登上航班,踏上回国之路,一共经历了3次撤离。第一次撤离因机场秩序失控而作罢,第二次因班机取消而泡汤,第三次在经过民兵和军队的重重关卡后才到达马耳他,在机场警察局内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后,到登机前5分钟才重新拿到护照,登上回国的航班。
海外找油历尽艰险
利比亚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据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消息,截至2010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涵盖全球29个国家,运作81个项目,原油生产能力达到8500万吨/年。而在海外找油的过程中,中国企业曾遭受过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来自于已进入企业的阻力。目前,虽然世界一些主要产油国已对外开放,允许外国公司参与本国的各种石油经营业务,但国际大企业以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早已进入当地发展,并掌握了当地诸多油田开发权。这使得中国企业很难挤入并获得石油开采权。比如在非洲,中国的石油公司几乎是在西方大能源公司的“手指缝”中讨生活。在乍得,美国石油公司的份额占总产量的65%以上,马来西亚公司约占35%,中国公司所占份额小到忽略不计;在尼日利亚,跨国石油巨头几乎垄断了主要区块的勘探和开采权,中国公司所获得的几个区块,多是这些欧美公司因担心安全问题,中标后主动放弃的,除此之外,中国企业只拥有一些产量低下、开采难度较低的“边际油田”开采权。
来自政治层面的阻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5年中海油竞购美国石油企业尤尼科事件。该并购案因为美国的政治担忧而最终撤回。当时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讲了两个“没想到”。一个是:“没想到在美国运行了20多年的相关法律程序,却为了维护一家美国公司的利益就可以轻易改变”。另外一个是:“没想到竞争对手作为中海油的长期合作伙伴会把政治手段引入到竞购中来,还动用了多年积累的所有政治资源打了一场‘政治仗’”。
因政策变脸带来的阻力。比如2007年的时候,委内瑞拉突然给中国税务总局发函通知所得税法进行调整,这意味着中国油企在该国一年要多交数千万美元的税款。又比如2007年10月,厄瓜多尔新总统科雷亚上台后,签署总统令,将该国的石油超额所得税率(俗称“暴利税”)提高到99%,而在此之前税率为50%。这意味着,已在厄瓜多尔进行石油开发的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不但赚不到钱,还有可能因此蒙受巨额损失。
最严重的,是来自武装部落的阻力。有个极端的例子。据新华社报道,2007年4月24日,约200名武装分子突然包围了中原石油勘探局在埃塞俄比亚阿博拉(Abole)的营地,交火约50分钟后,营地被占领。武装分子随即在营地内进行屠杀和破坏,65名当地员工被杀害,37名中国员工中9人遇难,1人轻伤。武装分子在劫持7名中国人质,抢走营地内的8台小车、1台面包车、20余台重型汽车后,焚毁了工地上所有设备,并在政府军到达前逃离现场。
而危险的情况近几年还在继续。据新华社报道,去年5月,中国驻也门使馆证实,两名来自中国一家钻井石油公司的工人在也门东部被当地部落武装劫持。一名也门安全官员表示,部落首领称劫持人质是因为该部落曾与也门当地军警有矛盾,扣留这些人是为了向当地驻军施压。
出国门要稳字当头
在3月21日举行的中国石油业绩说明会上,中石油财务总监周春明拿出这样一组数据:“目前我们在国内的加油站,每加一升油,其中约56%是从国外进口的。”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中国人所依赖的海外“油罐子”,相当一部分都位于政治风险较高的地区和国家。来自美国能源署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海外石油投资有接近60%的项目在政治局势不稳定的非洲和中东地区,利比亚是这些政治不稳定国家中的一个。中国石油大学教授范秋芳也表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向来存在区位集中度过高的不足,“过去接近60%的收购都发生在政治敏感地区”。这是因为,在欧美等政治因素相对稳定的地区,油气资源也早被国际大型能源公司瓜分,中国很难进入。
对于这种局面,国内油企该如何应对?一些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专家表示要加强风险评估。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苗迎春指出,要避免海外投资风险,必须加强对投资国政治形势的跟踪和评估。同时,企业可以购买与防御政治风险有关的保险,降低和转移政治风险。
一些专家提出与国际能源公司合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邓郁松指出,国内能源企业走出去时应当充分评估地缘政治风险,海外并购也应寻找更稳妥的投资方式,与海外能源公司合作将有利于降低风险。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可以更多的与国际石油巨头展开合作,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实现稳健的战略布局。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张琦表示,在投资海外市场时应当尽量分散,不要将投资过于集中在同一个地区。
但无论如何,海外找油一定是一条布满荆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