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手到“配电人”:在守护光明的路上慢慢长大

来源: 宁夏集团
编辑: 孙亚龙
发布时间: 2025-10-09
访问量: 21

现在站在车间里,看着那些熟悉的高压柜,听着设备运转时“嗡嗡”的声响,我总会想起刚入行时的样子。那时候,不管是配电中心的环境,还是这些密密麻麻的设备,对我来说都既陌生又新鲜。每天的工作就是擦配电屏、扫设备上的灰尘,看着身边的同事们熟练地操作仪器,嘴里说着我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心里又羡慕又期待。那些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按钮,还有颜色分明的电路标识,就像藏着好多秘密的宝藏,总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多看几眼,心里直犯嘀咕:“这个红色按钮是干啥用的?”“那个绿色标记又代表啥意思?”就这么一天天看着、想着,对配电工作的好奇心,慢慢在心里扎了根。

   可真要学起来,才知道这条路一点都不好走。电路图上的那些符号,跟天书似的,怎么都记不住;按钮上的标识,今天刚背下来,明天一转头就忘了。就连最基础的“合闸”“分闸”,我都经常弄混,没办法,只能把这些关键操作写在小纸条上,贴在饭盒上,吃饭的时候都盯着看几眼,反复记。跟着同事去排查故障,他们嘴里说的“零序电流”“过压保护”,我听着就像在听外星话,只能赶紧掏出笔记本,把这些词都记下来,晚上下班回家,抱着专业书啃到半夜,就想把这些知识弄明白。

还记得刚接触高压设备的时候,我更是紧张得不行。书本里学的“千伏”“接地”“绝缘”,到了现场全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大家伙”——一人多高的高压柜,缠得密密麻麻的电缆,还有不停跳动的仪表盘。第一次跟着师傅去巡检,师傅让我记录电压数据,我手都抖得厉害,生怕记错了,盯着仪表盘看了三遍,才敢把数字写到本子上。有一次值夜班,一台高压柜突然亮起了警示灯,我当时脑子“嗡”的一下就空了,慌慌张张地翻操作手册,手心全是汗,最后还是师傅沉住气,一点点检查接线,很快就把故障排除了。夜班结束后,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又着急又愧疚,这才明白,光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根本不够,想当好一名配电工,得有真本事,还得有稳得住的心态。

不过还好,我不是一个人在往前走。身边的师傅和同事们,都特别热心肠。有一回,我对着复杂的图纸发呆,师傅看我犯难,就从兜里掏出一张她自己画的简易示意图,递给我说:“别急,咱先把主干理清楚,那些分支慢慢琢磨就行。”每次有操作任务,师傅都会喊我过去看着,一边做一边教:“你看,按下这个按钮,指示灯会这样变,这就说明设备正常运行了……”不管我问多少遍问题,哪怕是同一个问题问了三遍,他们也从来不会不耐烦,总是笑着再给我讲一遍。

就这么一天天学、一点点练,我慢慢从只能在旁边看着的“旁观者”,变成了能上手干活的“参与者”。第一次在师傅的指导下成功完成合闸操作,听着设备启动时的“嗡鸣”声,心里的激动劲儿,现在想起来还很清晰。曾经那些看不懂的图纸,渐渐变得脉络分明;以前听不懂的专业术语,现在张口就能说,成了日常工作里的“家常话”。现在不管是日常巡检,还是处理常见的设备小故障,我都能从容应对。看到仪表盘上的数字,扫一眼就知道是不是正常;听到设备运转的声音,也能听出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上个月,厂里来了个实习的新同事,领导让我带着他熟悉设备,给他讲故障排查的要点。看着他拿着小本子认真记笔记的样子,就像看到了刚入行的自己。这时候我才猛然发现,原来不知不觉间,我已经成长了这么多,对这份曾经让我忐忑不安的工作,也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牵挂。

回头看看这两年多的时间,就像走了一段又陡又长的上坡路。刚开始时,巡检路上的害怕、书本里的难题,还有操作时的紧张,就像路上硌脚的小石子,一次次磨着我的性子;而班长的提醒、师傅的耐心教导,还有同事们不分你我的帮忙,就像爬坡时身边结实的扶手,一次次把我往上拉。现在站在“坡上”回头看,那些曾经让我辗转反侧的难题,早就变成了支撑我的底气。

有人问过我,天天跟这些冷冰冰的高压设备打交道,会不会觉得枯燥?其实真不会。每当看到自己维护的线路,能安安稳稳保障厂区的用电安全,看到每一台设备都在平稳运行,就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这些设备和线路,不是冷冰冰的钢铁和数字,而是我们配电人用责任守护的“生命线”,也是我们用汗水铺就的成长路。

现在的我,早就把配电工作当成了自己生活里的一部分,它不只是一份谋生的差事,更像一场停不下来的“修行”。每一次精准地操作,都是在练技术;每一次成功解决故障,都是在磨心性。我知道,要成为真正的“专业配电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一点都不慌。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守好每一台设备,走好每一步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好好干下去,不辜负这一路的成长,也不辜负身边人的期待,继续当好守护光明的“配电人”。

(来源:宁夏庆华煤化集团机电有限公司配电中心 马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