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车间门口,耳畔是熟悉的机器运转声,像一首循环播放了十四年的老歌。恍惚间惊觉,自己已在这里度过了整整十四个春秋。这十四年,像一卷被岁月浸透的胶片,每一帧都印刻着普通人最珍贵的青春印记。
初入车间时,运转的机器轰鸣,令我感到无所适从,跟着老师傅学调皮带、捅溜槽,常常对着错综复杂的问题发愣。师傅安慰我说:“别急,机器跟人一样,得摸透脾气。”那些日子,捅料杆子磨糙了手心,汗水浸透了工服,但年轻的眼里总闪着光-熬过去,就能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从学徒到熟练工,再到维修工,车间里的每台设备都成了“老熟人”。哪台设备的轴承该换了,哪台减速机要补油,甚至哪台设备在不同季节的“体温”变化都基本掌握。设备的每一声异响都逃不过耳朵,稳定的收入像温暖的阳光,让我在这个大家庭扎下根,撑起一个家。
依稀记得去年雨季,煤六皮带输送机突然出现跑偏卡顿,原煤顺着皮带边缘不断洒落,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整条生产线停滞。班长和我拿起工具包立刻赶到现场,凭着经验,我们先停机检查皮带张力,发现是尾部滚筒积煤导致受力不均,两人默契配合,一人清理滚筒煤泥,一人调整滚筒水平度,最终用半小时就恢复了设备运转,看着皮带重新平稳输送原煤,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重复的日子像磨盘,慢慢碾去最初的新鲜感。每天拧同样的螺丝,听同样的轰鸣,有时会盯着转动的设备感到日复一日的单调,但看到手机里孩子的照片,疲惫就化作掌心的力量,这十四年,公司飞速发展,智能化取代了部分人力,年轻人带着朝气和新技术来到车间,我们也跟着学习新技能,逐步适应智能化生产。
十四年过去,工服换了无数套,手里工具的棱角已被磨平,曾经的少年眼角有了细纹。抱怨过,迷茫过,坚守不是熬日子,而是在日复一日里长出韧性,在平凡里种出责任。明天太阳升起时,我仍会系紧工服的纽扣,握紧那把磨平棱角的扳手,它陪我走过了十四年春秋,也会陪我走向下一个十四年。毕竟,车间这些“老伙计”早已成了生命里最熟悉的一部分。
(来源:宁夏庆华煤化备煤车间 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