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如芒,藏于细微处,稍不留意便可能刺破防线;安全如盾,需时时打磨,方能为生命与发展保驾护航。在工业生产的复杂场域中,那些摇摇欲坠的危险站姿、不堪重负的脆弱支架、肆意飘散的有毒烟尘,从来不是无关痛痒的“常态”,而是潜伏的危机。中国庆华能源集团蒙宁事业部的实践,正为我们揭示了一条真理:唯有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指引,将隐患排查做到极致,才能筑牢生命防线,夯实发展根基。
隐患之芒,藏于“习以为常”的盲区
许多安全事故的根源,往往始于对“习以为常”的纵容。操作工在高空摇晃作业被视作“行业惯例”,煤粉飞扬的车间被当作“工作常态”,这些被忽视的细节,恰如芒刺暗藏,终将在某个瞬间爆发。海因里希法则早已警示:300处隐患可能酿成29起轻伤,最终导致1起重伤或死亡事故。当“爬车顶放煤”被认为“理当如此”,当吨袋吊装的风险被当作“难免之事”,危险便已如附骨之疽,悄然侵蚀着安全的根基。
更值得警惕的是,隐患从不局限于人身安全领域。那些飘散的煤粉、飞扬的烟尘,既是员工健康的“隐形杀手”,也是环境安全的“潜在威胁”。在生态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环境隐患的破坏力丝毫不亚于直接的安全事故,它不仅会让土地伤痕累累,更会透支企业的社会信誉与发展潜力。
安全之盾,成于“抽丝剥茧”的治理
破解隐患的关键,在于打破“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以“抽丝剥茧”的态度排查问题,用“剔瑕除疴”的决心整改落实。庆华集团的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装煤车放煤平台的搭建,让操作工告别了“走钢丝”般的作业;电动葫芦轨道的改造,让吨袋吊装既安全又高效;自主研发的“平台收煤机”,既提升效率又守护健康。这些举措看似只是“焊铁架、拉轨道”的小事,实则是为生命系上“安全绳”,为发展筑牢“防护网”。
这种治理智慧,更体现在对系统性问题的突破上。面对推焦车吸烟率低下、除尘站煤粉飞扬等顽疾,团队没有满足于“小修小补”,而是通过延伸吸烟罩、自制放灰吸烟管等创新手段,从根源上遏制隐患。这种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正是“预防为主”方针的生动诠释——安全之盾,从来不是等到危险降临才仓促举起,而是在隐患萌芽时就主动筑牢。
发展之基,稳于“安全为要”的共识
安全与发展,从来不是对立的选项。庆华集团的案例清晰证明:当安全屏障筑牢,发展的动力便会更加强劲。专项创效攻关组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产指标突破,创造超千万元经济效益,正是对“安全是最大效益”的有力佐证。试想,若没有稳定的生产环境,没有健康的员工队伍,再精妙的技术方案、再宏大的发展蓝图,都可能因一场事故化为泡影。
构建这种安全共识,需要每个参与者的觉醒。当“查找隐患”成为职业本能,当“规范操作”化作行为自觉,安全便不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血脉的准则。正如那些从“熟视无睹”到“主动整改”的员工,他们的转变恰恰说明:安全之盾的锻造,既需要制度的约束,更需要每个人的担当。
芒刺虽小,足以溃堤;盾牌虽沉,可护万全。在工业发展的长河中,隐患与安全的博弈从未停歇。庆华集团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始终绷紧安全之弦,以“吹毛求疵”的态度对待隐患,用“如履薄冰”的心态守护生命,就能让安全之盾坚不可摧。这不仅是对每一位员工的承诺,对每一个家庭的负责,更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以盾防芒,方能行稳致远。
(来源:宁夏庆华焦化炼焦维修班 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