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1
体量和品质:见证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国民经济在保持平稳运行的同时,我国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不断积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向中高端水平不断迈进。
当前,外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一些国际机构纷纷调高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从现实国情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因此,我们仍要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不断适应、把握、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深化稳预期,用政策连续强信心,用创新驱动增活力,促进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看点2
资本市场:愈发成熟与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砥砺奋进,已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资本市场之一。按市值排名,A股是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也是全球第一大新兴资本市场,成为全球资本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5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把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放在经济金融全局来谋划和推进,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基础性功能,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与境外成熟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结构不同,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中,自然人占比超过99%。这一特点,决定着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任务格外艰巨。改革、稳定、发展是全方位的协调。一稳二严三进,依法全面纵深推进一线监管的监管新政,正在塑造资本市场新生态。全方位加强投资者保护成为“重如泰山”之责,投资者权益损害赔偿制度正在破题之中。心里有投资者,资本市场监管工作就技高一筹。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正从梦想照进现实。
看点3
三大战略:开启区域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5年来,在三大战略的引领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一大批标志性项目落地。2014年至2016年,我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对相关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
从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到设立雄安新区,京津冀正朝着协同发展的目标有力迈进。3年多来,北京市加快“瘦身提质”,天津市推动“强身聚核”,河北省实现“健身增效”,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重大领域取得突破。
长江经济带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双赢。2016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总体高于全国增速。沿江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支撑带。
看点4
创造方便:好环境迸发生产力
这5年来,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以往办一个营业执照动辄1个月,要跑十几个部门,提交一大堆材料,现在,企业注册已经习惯了跑一趟窗口、填一张表格,甚至动动鼠标键盘,三五天就能拿到营业执照加许可证。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7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便利度近3年来在全球跃升了18位,平均每年向前跨升6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大幅上升31位。
我国自2014年正式启动商事制度改革。随着“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到“多证合一”改革任务的展开,部门手中权力和相关利益大幅“割肉”,激发了广大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
看点5
中国制造:“实体经济”有智慧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中国制造应该往哪里去?2015年,《中国制造2025》出台,成为引领未来10年制造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中国已建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1个中类、581个小类,成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据德勤有限公司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对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的研究结果,2016年中国、美国和德国被列为世界最具制造业竞争力国家的前三位。
中国是制造业和互联网平行发展的国家,互联网经济也走在世界前列。展望未来,中国有能力通过第四次工业革命实现关键技术和应用的颠覆性变革,成为引领新工业革命的重要力量。
看点6
供给侧发力:新经济激发新动能
宅在家里“海淘”、骑共享单车、线上挂号、在菜市场和便利店扫码支付……这5年,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折射出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新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从网购交易额到智能手机出货量再到移动支付笔数,一个个统计指标的“世界第一”成为中国新经济实力的最好表述。从技术到模式,从业态到生态,新经济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再造和重构了传统行业的业务流程。从新零售到工业互联网到众包众创,新经济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了新能量。
“换道超车”的中国新经济不但提升着普通人的获得感,也在不断给世界经济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看点7
结构调整: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高形态
如果把世界经济比作巨轮,那么中国经济无疑就是这艘巨轮上的“压舱石”和“稳定锚”。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劲引擎。这背后,持之以恒的调结构、转方式功不可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不断推动中国经济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实践证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既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也是拓展未来空间、谋划更高水平发展的根本途径。只要我们坚持这条道路走下去,就一定能完成中央提出的各项既定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看点8
民生保障:带来沉甸甸的“获得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一步步改革的推进、一份份百姓心中沉甸甸的“获得感”,成为这5年来最温暖的民生成就,一张巨大的民生保障网正在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人社部数据显示,城镇就业人员从2012年末的3.71亿人增加到2016年末的4.14亿人,年均增加1082万人。5年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超过1300万人,累计新增就业超过6500万人。
我国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打通了职工和居民两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通道。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基金保值增值。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维护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权益。推进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医保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先后降低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率,减轻企业缴费压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了新的成就。
看点9
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发掘新动力
从钱塘江畔的杭州共识,到塞纳河边的《巴黎协定》;从达沃斯高举全球化大旗,到雁栖湖全面启动“一带一路”平台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作出越来越重要的贡献。越来越多的中国倡议上升为国际共识,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汇聚成国际行动。
“当中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时,中国会比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强大,人均收入将会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当地时间9月26日,应邀出席中美大学校长与智库论坛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讲话中作出这番表述。他更在提及“一带一路”时指出,“倡议将中国与中亚、欧洲相连接,意义深远”。
作为一位曾100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有着深刻认识的世界级外交家,基辛格先生对中国的这些判断无疑代表着当前世界的主流认知。这种认知,自中国39年前对外开放伊始逐渐建立起来,并在过去5年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自身发展态势,不断发挥世界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努力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中国的倡议和行动,为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不断发掘着新的动力。
看点10
新发展理念:牵引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今年5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身披蓝绿涂装的中国大飞机C919腾空而起,在空中完成全部预定试飞科目后,安全返航着陆。外国媒体评价,中国C919客机成功首航,标志着中国已将自己的形象从廉价的工厂转变为技术领先者。
6月中旬,曾被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远距作用”在中国首度发生。“墨子号”卫星与青海德令哈和云南丽江地面站同时建立光链路,量子纠缠光子对从卫星到两个地面站的总距离平均达2000公里。世界首次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由中国科学家实现。
过去5年间,在大批重要标志性科技成果牵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水平持续攀升。2016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以2015年价格计算)达到94825元/人,比2012年提高30.2%。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一年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长仅为2.1%。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复杂背景下,中国独领风骚的发展成就,源于独具特色的发展理念。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下,一场关系国家和民族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