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昆仑山脚下,望着尕林格高耸的厂房,光阴如肯德可克的风,裹挟着砂石与热泪从眼前呼啸而过。指尖抚过斑驳的工作日志,那些泛黄的纸页上,写满了庆华人用汗水浇筑的岁月,也镌刻着庆华人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深情。
2005年那个盛夏,公司初立时的篝火照亮了这里的夜空。庆华人踏着戈壁的碎石,在肯德可克的高原上埋下第一根桩基。风沙卷着“只争朝夕,勇攀高峰”的号子,钻进工棚的缝隙,也刻进每个人的骨头里。那时,矿石还沉睡在地底,庆华人扛着仪器翻山越岭,像寻宝者般丈量这片“聚宝盆”的脉络。深夜的帐篷里,笔记本上歪斜的字迹记着“学习也是一项工作”的箴言,手电筒的光晕下,一群年轻人用地质图卷成筒,争论着矿石岩脉的走向。
2011年寒冬的试车轰鸣,成了记忆中最滚烫的乐章。当尕林格选矿厂的第一批铁精粉流淌而出时,老师傅颤抖的手捧起黝黑的矿砂,泪珠砸在安全帽上溅成星点。那是“循环经济”理念从蓝图扎根现实的瞬间,是青海钢铁产业荒原上绽放的最高海拔的格桑花。庆华人曾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车间里裹着棉衣调试设备,用“谦虚谨慎、精益求精”的作风对抗一丝一毫的误差;也曾为“强化过程管理,稳定产品质量”在控制台前守过上百个黎明。那些年,庆华人像昆仑山的雪水,执着地冲刷出一条通向现代企业的河道。
“三个转变”重塑这片热土。粗放管理的旧帆收起,精细化、科学化的罗盘指引航向;生产线上的数字不再是冰冷的指标,而是“效益为先”的脉搏在跳动。戈壁滩上的庆华人第一次看见了人迹罕至、漫天星河的荒原的价值。更难忘“像军队、像学校、像家庭”的文化基因如何生长:新员工培训时,老师傅把“安全重于泰山”的叮咛缝进每件工装;技术攻关小组的白板上,“创新与卓越”的誓言与演算公式交织成诗。
如今漫步厂区,生产线如银色长龙盘卧,铁精粉在眼睛里折射出黑色发展的光芒。但记忆总会在某个转角苏醒——那面被风沙打磨得发亮的“企业精神”墙仍在诉说往事,而当年一起啃干粮的伙伴,正在学习的课堂上分享智能化矿山的新构想。庆华的岁月从不曾老去,它只是把“打造百年基业”的信念,化作一代代人接力奔跑的火炬。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肯德可克的风送来远方的风声。仿佛看见尕林格的矿石在循环经济的熔炉里涅槃重生,看见庆华人的脚印正沿着大西北的路向更辽阔处延伸。这些年,庆华人不是见证者,而是将青春焊进厂房、把理想熔入矿脉的建设者。未来的长卷正在展开,且让庆华人以昆仑为砚,以盐湖为墨,继续书写属于庆华、属于青海、属于矿业人的壮丽诗篇——因为胡杨知道,扎根荒漠的树,终将长成滋养绿洲的魂。
(来源:青海庆华集团格尔木矿业公司机动车间 颉旭升)